1934年3月20日,中央蘇區機關(guan) 報《紅色中華》刊登了一封聯名信。當時一批從(cong) “白區”來蘇區工作的幹部,就《紅色中華》提出節省運動的號召,向編輯部去信告知他們(men) 具體(ti) 響應號召的辦法。信是這麽(me) 說的:
我們(men) 是從(cong) 白區來的,我們(men) 在蘇區沒有分田,但是我們(men) 為(wei) 著革命戰爭(zheng) ,使我們(men) 能在持久戰中取得徹底勝利,願意:
一,每天節省二兩(liang) 米,使前方紅軍(jun) 吃飽,好打勝仗;
二,今年公家不發我們(men) 熱天衣服,把這些衣服給新戰士穿。
我們(men) 要求其他白區來的同誌,和在蘇區分了田的同誌,都同我們(men) 一起,來響應《紅色中華》的節省號召!
由於(yu) 這些“白區”來的同誌,在蘇區沒有土地等生產(chan) 資料,其生活必需品主要靠單位供給。這封信的署名人一共有二十三位,其中有不少我們(men) 熟悉的名字:陸定一、鄧穎超、博古、毛澤覃、成仿吾等。
當時的中央蘇區幹部,不僅(jin) 自發節約糧食,甚至在有的情況下,自帶糧食上班開會(hui) ,不要公家發放的糧食。筆者尋到1933年11月26日出版的《紅色中華》中刊登了一則短消息:“楊殷縣泮溪區長教鄉(xiang) ,日前各當選的代表集中開會(hui) 時,一致要求自帶夥(huo) 食,而把公家發給的夥(huo) 食費,捐助紅軍(jun) 戰費”,隨後簡要介紹了泮溪區蘇維埃新當選代表的提案,基本都與(yu) 農(nong) 業(ye) 生產(chan) 有關(guan) 。
農(nong) 業(ye) 生產(chan) 對於(yu) 中央蘇區的存續至關(guan) 重要。一方麵,紅軍(jun) 在前線對敵人的“反圍剿”,必須大量儲(chu) 備糧食,陳雲(yun) 在1934年1月27日發表的《為(wei) 收集糧食而鬥爭(zheng) 》中,開篇即指出“保證和充實糧食的供給,是爭(zheng) 取革命勝利的最重要條件之一”。另一方麵,突破敵人的經濟封鎖,換取“白區”的工業(ye) 品,也要靠蘇區生產(chan) 的茶葉、竹木等農(nong) 產(chan) 品。
為(wei) 了支援前線,廣大蘇區幹部群眾(zhong) ,寧可自己吃得少些、吃得差些,而把穀子供給或廉價(jia) 賣給蘇維埃與(yu) 紅軍(jun) 。
1934年7月22日,中央蘇區發布在今年秋收中借穀六十萬(wan) 擔的決(jue) 定,《紅色中華》在四天後刊登了這一決(jue) 定,決(jue) 定先是回顧了此前借穀二十四萬(wan) 擔的事,“使得我們(men) 猛烈擴大的英勇奮鬥的紅軍(jun) ,在今年夏天有了充足的給養(yang) ”,“為(wei) 了紅軍(jun) 的給養(yang) ,幾乎每家每人都節省了借出了許多的糧食”,基於(yu) 當前“反圍剿”的嚴(yan) 峻形勢,決(jue) 定秋收借穀六十萬(wan) 擔。
穀子借來了,在運輸與(yu) 保管的過程中有可能發生浪費的現象,對此決(jue) 定嚴(yan) 肅提出“各級秋收委員會(hui) 及蘇維埃主席團,必須嚴(yan) 格督促各級糧食部切實負責,將動員的每一粒穀子迅速集中,迅速搬運,在適當地點建立穀倉(cang) ,並且很好的保管起來,不使一粒穀子受到損失”。
一粒穀子也是農(nong) 民辛勤勞動的結晶,怎能不好好珍惜。對於(yu) 浪費糧食乃至其中牽涉的貪汙現象,《紅色中華》也會(hui) 公開報道與(yu) 批評。
1934年2月6日出版的《紅色中華》,刊登了石城縣教育部副部長周梓林“浮領夥(huo) 食”之事,他負責辦理石城縣教育幹部訓練班,該訓練班有教員和學生五十四名,大概這五十四人並不是每天都要公家提供夥(huo) 食,但周梓林鑽了這個(ge) 空子,向上級部門虛報舉(ju) 辦訓練班的這一個(ge) 月中,“平均每天都有五十四名的夥(huo) 食費”,上級部門指出這不正確,令石城縣教育部部長協同石城縣工農(nong) 檢查部核查賬目,結果發現周梓林貪汙了大洋七十多元,周梓林除被責令賠款和撤職外,並交裁判部處置。
【文章轉載來源於(yu) “共產(chan) 黨(dang) 員”公眾(zhong) 號,如有侵權,請及時和我們(men) 聯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