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31日,中國社會(hui) 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能源安全研究中心在北京舉(ju) 行《中國的能源安全》新書(shu) 發布會(hui) ,該書(shu) 針對中國能源安全的現狀和解決(jue) 之道提出了十一個(ge) 觀點,現將書(shu) 中觀點整理呈現如下:
觀點一
中國作為(wei) 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(chan) 國和消費國,對理想生活的追求與(yu) 不理想的能源生產(chan) 與(yu) 消費結構之間顯著的矛盾與(yu) 差距,使得中國的能源安全問題尤為(wei) 突出。
內(nei) 憂之一,我國的能源需求增長和消費結構堪憂,即能源消費需求總量增長過快且煤炭占比過高。根據BP公司年度能源白皮書(shu) 統計,以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計算,2010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(wei) 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費國,2012年中國一次性能源消費總量(以石油計算)達到27.4億(yi) 噸,近5年內(nei) 增加了28%。“高消耗、高排放、高汙染、低效率”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,造成煤炭、石油、電力和熱能使用中的浪費現象普遍存在,同時也造成能源的不合理需求增大、增長過快。同時,長期以來我國堅持“以煤為(wei) 主自給,以引進油、氣為(wei) 重心”的能源戰略,在消費的一次性能源中煤炭長期占7成以上。有專(zhuan) 家批評,過快的消費增速使煤炭的年產(chan) 量大大超出了實際的“科學產(chan) 能能力”。
之二,能源生產(chan) 和消費環節造成的環境問題嚴(yan) 重且難以治理。2013年嚴(yan) 重的霧霾汙染席卷了中國許多重要地區,涉及範圍達160萬(wan) 平方公裏,多個(ge) 省市頻頻發布霧霾紅色預警,空氣質量達到六級嚴(yan) 重汙染中的“最高級”。其中最重要的汙染排放源,正是煤炭和石油的利用。過去那種以為(wei) 能源安全即等於(yu) 擴大供給的觀念,有意無意地忽視了過度消耗資源必然帶來的環境汙染與(yu) 必然要增加的社會(hui) 治理成本,因此已不能適應中國經濟社會(hui) 可持續發展的實際需要。迫在眉睫的環境問題警告我們(men) ,中國的能源安全不僅(jin) 僅(jin) 是國際上的地緣政治外交製衡與(yu) 利益博弈問題,更是實現國內(nei) 經濟轉型與(yu) 可持續發展、維護公眾(zhong) 健康和提升生活品質的迫切需求。
觀點二
中國的能源安全麵臨(lin) 嚴(yan) 峻“外患”。世界能源形勢呈現出供應源和需求方同時“多極化”、“多元化”的紛繁複雜局麵,博弈參與(yu) 者所扮演的角色正麵臨(lin) 一次主動或被動的調整,甚至將不得不重新洗牌。
從(cong) 能源供給層麵看,中國的能源形勢隨著需求總量的迅速增長、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二更加脆弱。2013年,中國進口原油2.82億(yi) 噸,增長4%,煤炭3.3億(yi) 噸,增長13.4%,天然氣進口527億(yi) 立方米,增長25.2%。雖然綜合計算結果中一次能源對外依存度的確隻有11%,但截至2013年底,中國石油對外依存度達到了58.1%、天然氣對外依存度雖隻有27.5%但增長迅速,比2012年提高3.1個(ge) 百分點,而煤炭對外依存度也達到8.13%。能源是否安全,實際上最終取決(jue) 於(yu) 最不安全的那種能源,而不是整體(ti) 的能源,因此從(cong) 上麵的數據可以看到,中國的能源安全現狀與(yu) 發展趨勢麵臨(lin) 巨大挑戰。
其次,在能源運輸方麵,據統計,中國70%的進口原油都要經過霍爾木茲(zi) 海峽、馬六甲海峽,石油海路運輸途徑易受其他國家掣肘,對確保能源穩定供給構成嚴(yan) 峻挑戰。此外,中國進口的石油多源於(yu) 中東(dong) 、非洲等地區,而未來的國際關(guan) 係與(yu) 地緣政治因素或將進一步增加這些地區動亂(luan) 的頻度與(yu) 烈度。
受國際格局的牽製,我國一直為(wei) 實現自身能源安全而努力追求能源供應的多元化。目前中國的油氣來源已經構成了多方位、多渠道的格局,其中包括海上LNG、中緬管道,還包括土庫曼斯坦和俄羅斯的天然氣等進口渠道。但是也應清醒地看到,中國在努力實現能源供應全球化、多元化的不懈進程中,其所需投入是十分巨大的,同時也承擔了更多的國際關(guan) 係突變與(yu) 地區衝(chong) 突頻發的風險和挑戰。
第三,價(jia) 格體(ti) 係和國際貿易方麵。國際能源價(jia) 格不僅(jin) 受國際能源供需結構變動的影響,而且與(yu) 能源市場、能源貿易和能源金融市場結構的完善程度相關(guan) ,同時也受到複雜的國際經濟形勢和地緣政治衝(chong) 突的深切影響,這尤其體(ti) 現在石油市場上。
中國作為(wei) 全球石油消費第二大國,據統計,2014年中國和非OECD國家石油需求分別達到33萬(wan) 桶/日和124萬(wan) 桶/日。隨著中國需求的進一步擴大及國際市場參與(yu) 度的提高,中國在國際石油定價(jia) 權中的地位仍然有較大上升空間。自2003年以來,中國通過推出國內(nei) 燃油基準價(jia) 、燃料油期貨等手段,著力在亞(ya) 太石油市場形成有效的價(jia) 格基準,以促進更為(wei) 公平合理的國際原油貿易秩序,進一步形成並發揮中國在國際市場上的石油價(jia) 格博弈能力。
第四,作為(wei) 全球溫室氣體(ti) 排放之首,中國在國際氣候談判中麵臨(lin) 的壓力越來越大。中國在2008年就已經超越美國成為(wei) 全球溫室氣體(ti) 排放最多的國家。美國近幾年的頁岩氣商業(ye) 開發成功使天然氣價(jia) 格大幅下降,煤電比重已經跌至40%以下,氣電比重超過煤電已然指日可待。能源技術革命將使美國的溫室氣體(ti) 排放大幅下降,美國因此得以在氣候談判上轉而居於(yu) 主動地位。奧巴馬政府已出現積極轉變,開始強調要承擔減排義(yi) 務。在這種變化趨勢下,中國在國際減排談判中成為(wei) 被矚目的焦點或在所難免。
觀點三
討論中國的能源安全,必須重點解答這些問題:如何安全持續穩定地獲得有效的能源供應?如何使能源供應與(yu) 經濟發展模式取得平衡?如何使經濟發展與(yu) 環境保護實現雙贏?
如何安全持續穩定地獲得有效的能源供應?如何使能源供應與(yu) 經濟發展模式取得平衡?如何使經濟發展與(yu) 環境保護實現雙贏?而欲解答這三個(ge) 問題,就必須重新審視當前中國“能源安全”的實質,明確安全之所係。而構建真正的能源安全,則應該樹立這樣幾個(ge) 觀念:
一、擺脫能源安全直接等於(yu) 加大供應的傳(chuan) 統理念,樹立供求雙方科學協調,以滿足合理的能源需求。
二、將能源的科學高效利用作為(wei) 實現中國能源安全的重要環節。使“能源生產(chan) 、利用與(yu) 環境保護並重”理念成為(wei) 中國能源安全戰略中的重要內(nei) 容。
三、站在國際能源版圖前謀求中國的能源安全。人類文明形態的進步始終伴隨著能源革命,中國應緊緊跟上國際能源結構的優(you) 化、能源效率的提高、能源科技的進步、能源價(jia) 格的變動等趨勢,抓住機遇,用國際視野和長遠的戰略眼光致力於(yu) 能源產(chan) 業(ye) 的振興(xing) 和能源技術的提高。
習(xi) 近平總書(shu) 記在2014年6月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六次會(hui) 議上給中國的能源安全戰略定下基調:“推動能源體(ti) 製革命,還原能源商品屬性”,並著重強調了五個(ge) 實現中國能源安全戰略的途徑,即消費革命、供給革命、技術革命、體(ti) 製革命和國際合作。
其中關(guan) 鍵點在於(yu) ,中國實現能源安全戰略必須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為(wei) 基礎。能源安全既要通過穩定供給、合理價(jia) 格和運輸安全實現,也必須要依靠能源高效利用和節能和保障。而習(xi) 近平總書(shu) 記所強調的消費革命、供給革命、技術革命、體(ti) 製革命和國際合作是提高中國能源效率、實現能源安全的根本途徑。
觀點四
實現能源的科學供給和利用,滿足合理的能源需求,是解決(jue) 我國能源安全問題的根本途徑。
一方麵應重視“節流”,充分考慮我國能源安全目前麵臨(lin) 的挑戰,通過設計、生產(chan) 、貿易、運輸及消費等各個(ge) 環節控製能源消費總規模,通過推廣節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,切實調整我國能源供應和消費結構,甩掉我國經濟發展模式上的“高碳”標簽,提升我國的能源自給水平和供給保障能力。另一方麵應重視“開源”,在謀求增加對國際能源市場的影響與(yu) 控製能力的同時,在國際市場和國內(nei) 能源生產(chan) 中尋找更為(wei) 有效、穩定的能源供應源。
同時,限於(yu) 中國頁岩氣和頁岩油埋藏地區及開采技術和開采成本等因素的製約,目前情況下我國尚難以複製美國的頁岩氣革命。
而在實現技術革命的前提下,充分發展核電不啻是保障我國能源安全的一個(ge) 重要途徑。眾(zhong) 所周知,核電與(yu) 傳(chuan) 統發電成本比較便宜許多;而且由於(yu) 核燃料的運輸量小,因此核電站可以建在最需要的工業(ye) 區附近。但發展核電除了要籌備較大的資金投入,要實現科學合理的布局,要盡快實現第三代自主技術的完善與(yu) 驗證等之外,尤其重要的是,要正視公眾(zhong) 對於(yu) 核電的恐懼情緒,要通過加強技術研發,全麵提高核電技術的安全性;要完善各項法規標準提高電站運行監管水平;要盡快出台國家原子能法,構建核電安全保障體(ti) 係。從(cong) 而確保實現全民放心的核電發展。
從(cong) 第一座核電站建成以來,全世界投入運行的核電站達400多座,這麽(me) 多年來基本上都是安全正常的。雖然有1979年美國三裏島壓水堆核電站事故和1986年蘇聯切爾諾貝利石墨沸水堆核電站事故、以及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,但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說,這幾次事故都與(yu) 人為(wei) 因素相關(guan) ,也即是說,其災害與(yu) 影響本可控製在一個(ge) 很有限的範圍內(nei) 、甚至避免。
在可靠的技術保障和管理下,核電是汙染更少、更安全、更經濟、更穩定、更可持續的能源。
中國發展核電首先要追求規模,穩步提高核電比重,加大開工投產(chan) 規模。同時,發展核電還應該重視核電的小型化,小型核電可以建設在負荷中心,實現較好的經濟性和安全性。一方麵要大型化和小型化並舉(ju) ,一方麵應盡早規劃“東(dong) 部核電帶”,盡快啟動東(dong) 部沿海核電項目,穩步推進中部地區核電建設布局。
同時必須綜合考量財政能支撐、電價(jia) 能承受、係統能消納、成本能下降、技術能自主等必要因素。
觀點五
國內(nei) 能源網絡安全風險值得注意
能源係統是最複雜的人造工程係統,從(cong) 石油煤炭天然氣等的勘探開采、生產(chan) 加工、運輸、消費利用,電力的生產(chan) 、輸送、調度、消費,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等等,理論上每一個(ge) 環節都可能問題。能源係統的各種人為(wei) 風險和技術性風險,並可能對整個(ge) 能源係統或局部子係統造成擾動甚至出現係統崩潰。
國內(nei) 能源係統最可能出現的風險有多種。盡管能源係統設計中都突出了技術風險的防控,但是這種風險依然是很大的。主要風險有以下幾個(ge) 方麵:
第一,石油石化生產(chan) 事故風險。我國多數油田和石油冶煉廠都建於(yu) 20-30年前甚至更早,很多油田和煉廠裝備老舊、技術落後,極易發生生產(chan) 事故。今後應該及時投入資金進行技術改造,加強安全生產(chan) 工作。
第二,油氣管線輸送安全風險。很多地區的油氣管線設計標準低,隨著使用時間延長出現老化,城市地區的油氣管線經常和其他其他管線、道路交叉,已經成為(wei) 一顆顆的不定時炸彈。一旦出現事故,勢必影響局部地區的油氣生產(chan) 和供應。此外,中國也要注意長距離油氣管線尤其是跨國油氣管線的非傳(chuan) 統安全。
第三,煤礦生產(chan) 安全與(yu) 地質、環境安全。煤礦一直是中國安全生產(chan) 的重點領域,也是中國非正常死亡發生最多的地方。據國家安全生產(chan) 監察總局2012年數據,2011年煤礦礦難死亡數字首次降到2000人以下(1973人),2005年之前我國平均每年煤礦事故死亡人數為(wei) 6000人左右。除人身傷(shang) 亡之外,煤礦開采引發的嚴(yan) 重的地質災害、環境汙染、水資源破壞等也都應在能源安全的考慮範圍之內(nei) 。
第四,電力生產(chan) 與(yu) 輸配網絡安全。電力係統是有史以來最為(wei) 複雜的人造係統,它要求生產(chan) 與(yu) 購買(mai) ,即供給與(yu) 需求的實時匹配。電網網絡也可以說最脆弱的能源係統。我國曾多次發生電網崩潰的事故。
觀點六
新的地緣政治衝(chong) 突影響全球能源安全
一,中東(dong) 衝(chong) 突仍在繼續中東(dong) 動蕩因素持續發酵,地區格局深度調整,傳(chuan) 統熱點高溫不退國際和地區政治博弈,宗教和民族矛盾糾葛,中東(dong) 地區的地緣政治在未來幾年將出現重大變化。敘利亞(ya) 的衝(chong) 突仍在繼續,並影響到了伊拉克。利比亞(ya) 的局勢也已經失控,伊朗與(yu) 美國之間的矛盾依然沒有得到化解。由於(yu) 中國多數石油進口來自中東(dong) 地區,未來中東(dong) 局勢是否穩定將影響中國能源安全
二,烏(wu) 克蘭(lan) 危機將導致歐亞(ya) 能源安全格局重組。俄羅斯是OPEC之外的重要能源出口國,此外還有部分中亞(ya) 中油和天然氣出口到歐洲市場。曆史上,俄羅斯能源主要出口到歐洲,尤其是天然氣出口到歐洲市場約1/3的份額。然而,2013年底的烏(wu) 克蘭(lan) 危機的爆發,結束了烏(wu) 克蘭(lan) 與(yu) 俄羅斯之間分分合合的曆史。無論烏(wu) 克蘭(lan) 危機的結果如何,歐洲對俄羅斯作為(wei) 能源市場穩定供應者的信心肯定受到了極大的打擊。盡管有各種困難,歐盟勢必要盡可能的尋找替代方案,來降低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。
三,南海和北極地區可能成為(wei) 能源爭(zheng) 奪熱點。南海蘊藏著豐(feng) 富的油氣資源。近年來,越南力圖拉日本介入南海石油開發,菲律賓在黃岩島和中國艦船對峙,背後都是能源。未來對於(yu) 南海的爭(zheng) 奪還將持續下去。
關(guan) 於(yu) 北極的能源,2009年《科學》雜誌上有報告稱北冰洋水底蘊藏的石油資源可能是之前估計的2倍。按照目前的石油消耗量,這些石油可供全國共同使用5年。目前,北極爭(zheng) 端尚能通過和平方式處理,但在未來隨著開發活動的拓展,能源的爭(zheng) 奪會(hui) 激烈化。
觀點七
中國的能源經濟安全問題不可忽視
經濟安全是能源安全的另一個(ge) 重要方麵。從(cong) 戰略安全角度,在核威懾力下,目前難有哪個(ge) 國家希望通過戰爭(zheng) 角度來控製能源資源。此時,由於(yu) 戰爭(zheng) 和地緣政治衝(chong) 突而引發能源供應中斷的可能很小,而時時刻刻在發生的確實由國際能源價(jia) 格波動尤其是石油價(jia) 格波動帶來的經濟安全的影響。
中國經濟對進口能源的依賴度日益提高,每年對外的能源進口支付在對外支付中占了很大的份額。隨著國際能源價(jia) 格提高,必然提高中國經濟的成本,消弱中國產(chan) 品的市場競爭(zheng) 力。
從(cong) 間接效應看,能源價(jia) 格提高是否消弱一國產(chan) 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(zheng) 力,在麵臨(lin) 相同能源單位成本的情況下,取決(jue) 於(yu) 該國可貿易產(chan) 品的能源利用強度,也就是其生產(chan) 過程中的能源效率。國際能源市場並不是對所有買(mai) 家都公平無歧視交易的透明市場,而是針對不同買(mai) 家有一定的價(jia) 格差異,比如東(dong) 亞(ya) 國家都普遍麵臨(lin) 的一個(ge) “亞(ya) 洲溢價(jia) ”的問題。2010年來,國際石油市場上又出現了布倫(lun) 特油價(jia) (Brent)和美國西得克薩斯中級油價(jia) 格(WTI)這兩(liang) 個(ge) 常用基準價(jia) 格的顯著價(jia) 差問題,即WTI油價(jia) 明顯高於(yu) Brent油價(jia) ,最高時價(jia) 差達到22美元每桶。由於(yu) 中國等多數國家進口原油多使用布倫(lun) 特油價(jia) 為(wei) 基準價(jia) ,因此造成了美國對其它多數國家的能源成本優(you) 勢。這也是美國奧巴馬政府提出重振美國製造業(ye) 的底氣所在。
對中國來說,未來有一個(ge) 重要的任務就是塑造中國在國際能源市場上的能源定價(jia) 話語權。如果仍由中國支付比其它國家更高的能源價(jia) 格,勢必要影響中國經濟的長期競爭(zheng) 力。
觀點八
隨著中國對天然氣需求的日益增加,中國天然氣供應安全問題需要重視。
中國國內(nei) 天然氣資源短缺,近年來不得不大量從(cong) 國外大量進口LNG和管道氣,導致國內(nei) 天然氣市場對國外的依賴度增加,這對天然氣的安全穩定供應產(chan) 生了極大的挑戰。
其一是天然氣需求增長較快,地緣政治角力影響加大,天然氣進口競爭(zheng) 激烈,由於(yu) 亞(ya) 洲各國的天然氣需求增長較快,對氣源的競爭(zheng) 日趨激烈,在南亞(ya) 地區,一些國家的領土爭(zheng) 端,政權動蕩也對中國海上進口天然氣造成巨大隱患。如何獲得長期穩定安全以及價(jia) 格經濟合理的氣源成為(wei) 能源外交的關(guan) 鍵。
其二是天然氣供應多元化不足,世界各國為(wei) 了避免對單一國家供應的依賴,都在積極構建多元化進口或出口格局。中國目前的氣源較少,對氣源供應多元化的願望更加迫切。
其三是國際進口價(jia) 格缺乏話語權。近年隨著國際原油價(jia) 格的大幅提高,液化天然氣的需求增加,價(jia) 格也隨之不斷提高。於(yu) 此同時,中國期貨市場建設較為(wei) 落後,在國際石油期貨市場缺乏定價(jia) 話語權,導致天然氣進口價(jia) 格受製於(yu) 他國。過高的天然氣進口價(jia) 格極大的抑製了國內(nei) 需求,導致經濟建設成本加大,給能源戰略轉型的實施帶來一定難度。
觀點九
加強能源儲(chu) 備具有重要的意義(yi)
能源戰略儲(chu) 備一方麵可以應對短期供應衝(chong) 擊,另一方麵可以為(wei) 能源消費觀念的轉變爭(zheng) 取一定的時間。我國在完善能源儲(chu) 備上可以有以下做法:
一,完善能源儲(chu) 備法律體(ti) 係,能源儲(chu) 備相關(guan) 法律的製定,應重點考慮國家能源儲(chu) 備製度的功能定位問題,功能定位有利於(yu) 保證國家經濟的正常運行,尤其要把石油儲(chu) 備法律完善,一方麵要健全石油行業(ye) 的管理規定,另一方麵要完善石油儲(chu) 備國際合作製度。
二,建設符合國情的能源儲(chu) 備體(ti) 係。目前,應當采取以政府為(wei) 主導的,政府和企業(ye) 共同建設能源儲(chu) 備的模式,企業(ye) 由中央政府的注資,利用企業(ye) 自身的特點,將中央政府和企業(ye) 的權利和義(yi) 務相結合,中央和地方政府進行監管,企業(ye) 實事求是的建設能源儲(chu) 備基地。
三,建立多元化的資金籌措渠道。目前,能源戰略儲(chu) 備基地的建設和運營費用可由國家,社會(hui) ,企業(ye) 共同承擔。中國現階段可以通過四種方式來拓寬資金籌措渠道:財政性籌資,政策性籌資,金融籌資和國際金融機構籌資
四實行多元化的國際合作。中國應積極參與(yu) 能源儲(chu) 備的國際合作,來確保本國的能源安全。
觀點十
日本的節能經驗對中國有借鑒意義(yi)
中國在節能事業(ye) 發展上取得了很大成績,但同時,我們(men) 與(yu) 美日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相比,在節能領域仍然有較大差距。從(cong) 日本節能事業(ye) 發展的脈絡,特點和實踐經驗,結合中國的發展實際,我們(men) 可以得出以下啟示:
一,節能戰略必須符合經濟社會(hui) 的階段特征。製定和出台國家的節能戰略,必須緊密結合當前的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,從(cong) 能源利用效能,產(chan) 業(ye) 發展方向,科研水平,企業(ye) 參與(yu) 熱情以及民眾(zhong) 生活水平等方麵入手,進行充分考慮和分析。
二,發揮政府服務,稅收引導和市場決(jue) 定性作用。借鑒日本的經驗,政府可以通過立法和規章製度,引導節能事業(ye) 發展,同時嚴(yan) 格監管,有效管控社會(hui) 各界的節能行為(wei) ,建立全麵,準確的節能信息係統為(wei) 社會(hui) 服務,使社會(hui) 能夠及時了解節能技術和產(chan) 品的研發使用信息,降低節能成本。通過財稅和金融政策為(wei) 杠杆,鼓勵引導節能生產(chan) 和消費。大力發展節能服務公司,為(wei) 企業(ye) 提供稅收和融資支持,企業(ye) 積極主動通過管理和技術改造自身能源使用效能,減少運行成本。
三,使“官、產(chan) 、學、研”良性循環推動發展。中需要進一步完善從(cong) 中央到地方的涵蓋官、產(chan) 、學、研有機結合的節能研究機構,專(zhuan) 門從(cong) 事能源和節能政策的研究、製定,同時關(guan) 注國內(nei) 外能源市場,能夠準確及時為(wei) 政府決(jue) 策部門提供節能政策的數據情報和科學依據,為(wei) 市場中的企業(ye) 提供法律政策谘詢服務和市場信息。
觀點十一
能源安全問題需要得到國防力量的支持,能源國防建設刻不容緩。
國防力量在能源問題中的角色就是使用者、開發者和保護者。在消費使用的問題上,國防力量基本處於(yu) 單向依賴和優(you) 先供應的狀態;在提供保護的問題上,國防力量的目標應是確保能源可持續的穩定供應,但能源與(yu) 要求可能並不匹配;在開發問題上,國防力量理應是引導者,但相比使用發麵的硬性要求,引導關(guan) 係的可靠性相對較低。總而言之,國防有加強對能源這個(ge) 製約因素的重視,尋求改變這種被動狀態的路徑,在戰略上降低對能源特別是對石油的依賴,在戰術上加強軍(jun) 備力量保護能源供給的持續和安全。
在戰略層麵上,能源國防建設的基礎是降低中國國防對傳(chuan) 統石化能源的依賴,從(cong) 戰略層麵上實現能源安全。軍(jun) 隊的使命是遏製和打贏戰爭(zheng) ,當新能源及替代能源技術在石油枯竭的背景下正悄然引發一場軍(jun) 事變革的時候,任何固步自封的思想都將導致軍(jun) 隊戰鬥力停滯不前。因此,開發能源技術、推進新能源發展不僅(jin) 是為(wei) 了解決(jue) 軍(jun) 隊麵臨(lin) 的能源安全的問題,更是為(wei) 了迎接新軍(jun) 事變革而不得不加快實施的戰略舉(ju) 措。
在戰術層麵上,國防力量是能源的使用者,更是國家安全的保衛者。麵對脆弱的外部能源環境,國防力量在能源的來源、運輸、儲(chu) 備等很多方麵都承擔著保障責任。而且,越來越高的能源對外依存對國家安全也是一種潛在威脅。因此,為(wei) 國家生存與(yu) 發展提供動力的能源,自然也應該是國防力量的保護對象。